江苏公众科技网
11月2日,2023年“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领域总决赛在常州市武进区成功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的研制及应用示范”“海工混凝土裂缝智能修复新材料”“超亲油碳化硅陶瓷膜的精密构筑及其油液限域分离机制研究”等3个项目获得创新组一等奖,“具有光温调控功能的纳米转光膜技术”“大尺寸、高纯度、低成本碳化硅原材料产业化”“5G基站滤波器谐振杆用特种合金材料研制及产业化”等3个项目获得创业组一等奖,另决出创新组、创业组二等奖各5名、三等奖各7名。
本次大赛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总工会、中国青年团江苏省委员会、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学会服务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创业团队和企业参赛。经过前期层层选拔,最终有30个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这些项目涵盖了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等多个领域,展示了江苏在新材料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创新能力。
“混凝土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材料,但海水具有强腐蚀性,极易引发混凝土开裂,大幅度降低其服役寿命。”创新组一等奖项目“海工混凝土裂缝智能修复新材料”负责人张旋表示,他们的项目交叉运用微生物学等知识,构建了基于裂缝自主修复的海工混凝土自防护新策略,可同步实现裂缝的大深度自愈合、入侵腐蚀离子高效固化。匹配开发了从修复剂生产到混凝土应用的成套技术,并实现了中试生产与示范应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化工、食品、制药等行业每年约有1500万吨的废油产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创新组一等奖项目“超亲油碳化硅陶瓷膜的精密构筑及其油液限域分离机制研究”负责人邹栋介绍,项目组在碳化硅膜表面均匀沉积不同微纳结构的氧化锌后进行接枝改性,精准合成出结合力好、具有微纳多尺度结构、表面超亲油-超疏水的新型“氧化锌-碳化硅”复合陶瓷膜,有望取代目前我国主流的溶剂萃取工艺,提升废油再生效率,从而避开使用萃取剂产生难处理的废弃物。
创业组一等奖项目“具有光温调控功能的纳米转光膜技术”负责人周宁琳介绍,项目组采用多层次微纳技术、纳米转光技术、纳米漫散射技术和纳米相变技术等,开发出具有光温调控功能的纳米转光农膜。使大棚里经济类作物提早5~12天上市,增产20%以上,亩增效益30%左右,改善作物的品质,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碳化硅作为新兴的产业,技术成熟度较低,导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阻碍第三代半导体的普及”。创业组一等奖项目“大尺寸、高纯度、低成本碳化硅原材料产业化”负责人周艳介绍,技术团队已成功开发出具有独有专利技术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通过采用低成本的原料,在相对低温(~1000度)的条件下,反应生成SiC原材料。该技术成本低、产能大,生产的原材料颗粒大、纯度高,比市场上其他的同种类型的产品颗粒更大、纯度更高、成本更低。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表示,“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持续推动大赛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当地产业园区、金融创投机构建立合作联系,推动优质项目孵化落地,实现项目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对接,逐步打造成为选拔、培训、推介、落地、培育的全链条双创服务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加快落实大赛优质项目成果转化,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陆小丽介绍了园区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引进、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天,新材料领域5个项目集中签约,包括“新能源汽车用纤维金属混杂层板电池壳”“超深井管柱解卡用高能铝热切割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新型地下水修复材料——胶体活性炭对地下水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降解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特殊高分子材料在通讯行业应用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尺寸、高纯度、低成本碳化硅原材料产业化”等。
为充分发挥省级学会的科学技术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省能源研究会、省化学化工学会分别与常州市武进区科协、常州市武进区工商联签约;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省材料学会分别与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常州市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签约,共同推进政产、学、研深入协同发展。在优秀创业人才分享环节,来自新材料领域的优秀创业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业经历和心得体会,为其他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颁奖仪式现场,“科创江苏”创新创业项目常州西太湖路演基地正式揭牌。未来该路演基地将结合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产业优势、江苏省学会服务中心的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持续提供涵盖创业辅导、投融对接、法律财税等满足公司发展的全方位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江苏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迎春,常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任洪兴,江苏省学会服务中心主任马立涛,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慧峰出席了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