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尖兵”—RFID
IT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简称,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IT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 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感受物理信息的传感器(sensor)和感受数字信息的应答器(transponder);
(3) 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做处理的功能。
所谓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其他产业或行业,来提升和改善产业或行业的效益。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RFID技术承担了一个得力工具的角色。RFID中的读写器和电子标签是相互配合,传递物品编码的一对组合,即上述传感技术与通信技术于一身。因此,RFID是一种ID识别的手段,通过RIFD技术能有效地进行物品ID采集。通过RFID 技术采集到数据后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将数据来进行传输和检索,将代表物品的编码还原成物品的自然属性。EPC技术发展了原始意义的RFID技术,利用上述IT的3个组成把对电子物品编码的识别提高到极致,因此,RFID是为服务于物品流通的现代物品编码识别的重要手段,堪称IT“尖兵”。
去年我因商务结识了一位蒙古朋友,他告诉我说,每个牧民都认识自己的牛羊,如果自己的牛羊跑到其他人家的牛羊群中的话,他们能够从那家牧民的几百头牛羊中找出属于自身个人的那头。这种辨识能力让我很佩服,因为我们几乎不能一一记忆几百头牛羊各自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牛羊的区别。
当然,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下进行的小群体识别,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和羊群规模化放养的进行。他们也许没有很好的方法从上万规模的牛群中识别出属于自身个人家的那头。即便自己认出来,也是“空口无凭”,缺乏法律依据。这里就要借助肉眼之外的新的识别技术——RFID。将RFID电子标签用陶瓷封装放入牛体中,可以凭借读取装置识别这枚看不见的电子标签中的ID 来识别和证明哪头牛是属于自身个人的,并且这种标签一旦放入牛体内终身不能取出。那位蒙古朋友听了之后很兴奋,因为这无疑就像检测DNA那样对于牛的归属提供了法律判断的依据。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采集ID、无线通信传送数据,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被自动地检索和认识,而无需人手的干预。物联网的起端要依靠RFID这种对于物品编码的自动识别手段。物品被制造出来之后,就被赋予编码。尽管赋予编码需要人工或特殊的机器来进行,但一经物品具有了编码,就不再需要人工进行干预。代表着每件物品的编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参与自动流通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通用性的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传送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构筑在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电子标签组成的系统之上。结合已有的中间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检索技术等,对Internet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在这个网络中,系统能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
目前较为成型的分布式网络集成框架是EPCglobal提出的EPC网络。EPC网络主要是针对物流领域,其目的是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visibility)和可控性(control),使整个物流领域能够借助RFID技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供应链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这就是非数字化的传统供应链。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为顾客提供价值,企业的基本活动就是由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这5个基本的增值活动构成的,从而形成价值链。一个企业的运作过程就是它的价值链的增值运作过程。将价值链的概念进一步扩展来看待一个产业,可以认为产业正是由多个价值链,通过一个企业的产品被另一个企业作为原料加以利用,逐级链接构成供应链。
但是传统供应链存在着如下诸多问题:(1)对市场需求变化响应迟钝:一旦市场需求发生明显的变化,零售商的库存就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他需要沿着供应链逆向逐级向上游企业反馈信息,环节多、时间长,甚至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线)生产周期长:市场需求信息传递到研发部门要很久,过滤虚假失真信息也需要很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在供应链上逐级移动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3)库存积压:企业只能依靠增加库存的方法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大量资源闲置,一旦市场需求变化了,则造成库存积压、资源浪费。传统供应链是一个非延续性的供应链模式,在很多供应链水平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经常能清楚看到的。
由于传统供应链自身的问题以及网络和物联网概念的形成,数字化供应链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社会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相对于传统供应链来说,数字供应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数字供应链的根本就是协同和网络。RFID本身并不是一个数字供应链,重要的是它为网络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一种基础,用它作为一种催化剂能够使供应链的发展达到一种新的阶段。数字供应链能够把产品和商品所关注的信息放入网络之中,每一件商品在这个供应链中有一个ID,有这样一个身份,无论在啥地方它都是代表唯一的一个识别标志。第二个就是把关于产品的信息放入网络中,而且是在基于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进行传输、交换和处理,从远景来看就是一个物流网的雏形。
现在可以把数字化的概念比喻成神经系统,首先数据必须是真实的、完整的,对数据的反应和处理是连续的。所以在供应链方面能把企业的各个部门作为一个组织来管理,在获取完整的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由市场做出决策,并且这个决策是连续的。这就是标准的开放式信息架构,企业对供应链的规划对RFID的应用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这些是建立在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的角度反映出来的。
要建一个数字供应链首先要同步标准化信息,假如没有共同的上下游供应链所处的供应商与用户大家都能够读懂的信息的话,很难做出科学的预测。
其次,数据最终是用来改善它的业务流程。把数据和业务结合起来,通过业务流程的更改最终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升,然后反过来再看获取哪些数据能更有可能帮助他作进一步改善。
第三个就是业务流程的再造。一个企业的业务和对数据的需求要达到一个立体和完整性,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以服务为导向的全新的信息系统架构。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数字化供应链理论一经建立和实践,立即就在企业谋求发展的进程中扮演起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世界知名跨国集团中,数字化供应链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增值效果。DELL公司的销售网站允许客户自由选择内存、硬盘等配件,自定义配置,公司按订单进行个人电脑定制生产,销售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波音公司在网络上创建了零件网页,让世界各地的航空客户都能够最终靠这个网页了解零件价格和供应情况,定购零件并跟踪定购过程,客户获得了满意的服务;日本花王公司有一个极其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得它及其属下的批发商能在24小时内将货物送给28万家商店中的任意一家;汽车制造商利用互联网将不同工作部门的设计师、工程师、供应商以及制造和装配人员组织成特别工作组,集体合作并共享信息,使得设计和生产新车型的时间缩短为30个月。
在应用RFID技术来完善基于IT技术的数字供应链方面很多企业已经在做各种尝试,业内外公司开始整合,特别是英特尔、摩托罗拉和微软三大IT巨头首当其冲。
微软中国于2005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RFID创新试验室,以帮助客户创造新的企业价值。实验室的建立把微软开发的RFID服务平台产品、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取得的技术成果、成熟的解决方案介绍给中国的客户,通过建立基于微软RFID开发服务平台的系统环境,并配以真实的应用系统和实物展示环境,让客户直观地看到RFID应用流程和关键环节,帮助中国的客户轻松体验RFID的应用。
2006年8月,微软中国RFID创新实验室与英特尔合作,荟萃了全球BizTalk RFID精英在京举办了 “2006微软RFID大中华区合作伙伴峰会”。微软BizTalk RFID为RFID应用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平台,含有RFID器件设备的标准接入协议及管理工具,对RFID传感信号的处理引擎,并包括完整的逻辑解决能力。而诸如framework,SQL Serve等开发工具,为RFID应用的后台处理提供了开发、部署和管理平台。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的《高速公路车辆多路径识别技术探讨研究》项目,正是利用了微软BizTalk RFID做开发平台,开发了多路径识别系统,解决了之前一直非常混乱的数据读写问题。
摩托罗拉因在无线和宽带通讯领域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和领导地位而闻名世界。在无缝移动通信远景的激励下,2006年摩托罗拉宣布,以39亿美元股票收购企业移动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讯宝科技。Symbol公司拥有强大的无线通信技术探讨研究平台,在该平台上,能支持诸如无线射频标识、无线传感设备等一些高尖端移动产品的研发。无线射频标识是最近几年迅速流行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根据咨询公司调查,这几年,无线%的速度递增,到今年为止,无线亿美元。
英特尔主要是硬件,诸如芯片的厂商。它所关心的是有哪些用户在关注该公司的技术。英特尔的数字化供应链上主要使用在是基于酷睿二代的平台,从这样的平台能够准确的看出,英特尔的兴趣和关注点在网络上。这个网络存在了、有需求了也就会产生对英特尔产品和英特尔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觉得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